杏耀娱乐
本文转自:人民网-山东频道
沂蒙红嫂纪念馆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常山庄村,是山东沂蒙党性教育基地、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,也是国内唯一以普通群众为主题的革命纪念馆。在这座纪念馆,以沂蒙红嫂的感人事迹展现了“最后一口粮当军粮,最后一块布做军装,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”为核心内容的红嫂精神。
明德英展室。王朔 摄
明德英是沂南县岸堤镇岸堤村人,出生于贫苦家庭,幼时因病致哑。25岁时,她因讨饭来到马牧池乡横河村,并嫁给本村农民李开田。婚后,夫妻俩以看守李氏家族的墓地为生。
1941年11月,明德英用乳汁救活了在马牧池突围中受伤的八路军小战士彭林。1960年,作家刘知侠将明德英的故事写成短篇小说《红嫂》,继而被改编为京剧《红云岗》、舞剧《沂蒙颂》等,明德英的事迹传遍全国,其也被公认为“红嫂”的生活原型。
1943年,八路军战士庄新民因负伤与部队走散,明德英的丈夫李开田将其救下,带回家中为其养伤,明德英夫妇悉心照料,并将家中唯一一只母鸡熬成鸡汤为其补养,庄新民伤愈后归队。
2009年9月,明德英被评选为“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”。
王换于展室。王朔 摄
王换于是沂南县岸堤镇圈里村人,19岁嫁给马牧池乡东辛庄的于泮,人们称她“于大娘”。1938年12月,她加入中国共产党,不久被选为村妇救会长、艾山乡副乡长。
从1939年起,中共山东分局、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部等山东党政军机关先后驻扎在王换于家,王换于全家竭尽全力照顾支持,她的家成为著名的抗日堡垒户。她冒着生命危险,掩护救治奄奄一息的八路军干部白铁华,并且变卖家产,厚葬革命烈士陈若克及其女儿。
抗战时期,王换于依靠党组织创办战时托儿所,悉心照料42名革命后代和烈士遗孤,对每一个孩子都用心呵护。当她看到烈士的孩子瘦弱不堪,流泪对儿媳妇说:“烈士的孩子饿死了,就断根了,让革命烈士的孩子吃奶,咱的孩子就吃粗的吧!”战时托儿所的孩子们在王换于的精心呵护下健康成长。
与此同时,王换于不负嘱托,与敌人斗智斗勇,精心保存秘密资料《山东省联合大会会刊》38年,用母亲的情怀保护党和党的干部,被誉为“沂蒙母亲”。
李桂芳展室。王朔 摄
李桂芳是沂南县岸堤镇南岩路村人,1945年她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在担任村妇救会会长时,李桂英走家串户,发动妇女缝军衣、做军鞋、烙煎饼,支援前线。后被组织安排在山东被服厂担任民运员、八路军山东纵队野战医院担任看护员,又因表现突出,被选调到山东青年学校学习。
在展厅中,一段视频重现了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前夕,李桂芳率领32名妇女跳入汶河,用门板搭起一座“人桥”的画面。“敌人来了咱拆桥,八路军来了咱架桥,扛起门板,麻溜儿下水,为队伍争取时间,攻下孟良崮。”32名妇女同志们用身体当桥腿,保证了部队顺利过河,开赴前线。
架桥的32名红嫂中,大多数都没有留下自己的照片。王朔 摄
在沂蒙红嫂群体中,除明德英、王换于、李桂芳外,还有一大批事迹突出的典型人物,她们声震沂蒙,为抗战胜利和新中国成立作出了无私奉献和巨大牺牲。(王朔)